“未来戏剧”研究视域下的舞蹈艺术

  作者:张 麟

  近年来,未来戏剧人工智能、研究艺术虚拟现实、视域量子计算等飞速发展的舞蹈指数型技术领域的每一次革新对艺术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未来戏剧背景下,“未来戏剧”的研究艺术理论建构不仅仅是乌托邦式的畅想或居安思危式的艺术反思,而变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视域理论准备。

  戏剧与舞蹈的舞蹈跨界合流

  舞蹈通过与戏剧的跨界融合,一方面对自身进行美学反思,未来戏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戏剧的研究艺术当代剧场实践的道路。如今,视域越来越多的舞蹈剧作家和导演开始尝试舞蹈与编舞的更多可能性,在很多欧洲国家,未来戏剧当代剧场实践与舞蹈作品甚至难以分辨。研究艺术

  《不眠之夜》自2016年底落地上海,视域至今驻演超过1800场,笔者所关注的是被誉为沉浸式戏剧神作的《不眠之夜》,其表现形式与语汇并非传统戏剧的文本(包括对白与情节),而是舞蹈与演员的表演。通过《不眠之夜》以及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舞蹈与戏剧并非仅仅是单一层面的跨界合作,更是捆绑成为一个关联更为紧密的剧场演艺空间,通过这样一种紧密的联结,舞蹈与戏剧互相打破和拓宽各自的艺术的边界。

  在舞蹈和戏剧本体进行跨界融合的同时,戏剧舞台空间技术与设计也在和舞蹈艺术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和碰撞,甚至成为舞剧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段参与其中。

  《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这样一部将舞蹈与舞台空间、电影镜头画面技术原理等紧密融合的舞剧作品。舞蹈和多媒体以及舞台空间技术、戏剧表演等多重因素的融合共同实现了该剧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由此《嫦娥》《咏春》《只此青绿》《深AI你》《大港》等多部舞剧作品都主动跨界合作,在舞蹈身体呈现、空间视觉意象呈现、叙事手段等方面实现新的开掘和探索。而在这个过程中戏剧的观演关系、舞蹈空间呈现形态都随之发生变化,舞蹈与戏剧艺术焕发出新的样式与活力,二者也获得新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人工智能与舞蹈艺术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舞蹈艺术之间的结合取得进展,影像与人体的虚实与交互也产生了值得引起关注的作品与事件。

  如早在201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就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动作转移技术,可以将专业舞者的身体叠加到业余爱好者的身上,将前者的流畅动作与后者日常的笨拙舞步结合为一体,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动作转移技术成为杨丽萍、迈克尔·杰克逊、阿库·汉姆,这种通过AI所完成的舞蹈深度伪造甚至可以让早已辞世的舞蹈大家“起死回生”。

  2023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智能计算研究院发布了一款AI动画项目Animate Anyone,这导致2024年年初,社交媒体就被一系列深度舞蹈伪造视频占领了。利用这一App,普通用户只需要选择喜欢的舞蹈模板,并上传一张全身照片,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约10秒的舞蹈视频。目前Animate Anyone完全免费,其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动作转移技术已经实现了大众化,这对于舞蹈创作领域来说必将引发冲击和影响。

  再如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2024年将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科学家合作,用AI演算法一同创作舞作《泰·未来》。他用力学分析出泰国传统舞蹈箜舞动作体系与六大元素,进一步结合“模控学”概念,实现舞蹈与科技共存的可能。《泰·未来》的出现让传统舞蹈和人工智能产生连接,更重要的是这代表在舞蹈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完成了从工具到参与创作的进化。

  人工智能所运用的是借助互联网所衍生的大数据,在拥有了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深度神经网络这种训练机制来处理大数据的信息,以此来赋予人工智能“创造”与“思考”的能力。借助拉班的“力效”与“球体空间”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包括舞蹈在内的人体动作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而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算法的一种探索。因此,未来在舞蹈艺术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演算与推导的人体动作信息与数据将会出现指数级别的提升,由此必将引起舞蹈教学乃至创作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在数量与速度上产生难以估量的改变。

  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艺术研究者和从业者不得不思考:以戏剧和舞蹈为代表的具身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也会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而具备了离身的可能。数字剧场、虚拟沉浸式戏剧、赛博表演等概念将会改变未来的剧场生态,这是未来戏剧研究不得不关注的趋势。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